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广大科技工作者倍受鼓舞。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方针、政策,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特别是提出的几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对我们研究的方向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使科技工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有定力,我们要深耕前行,埋头苦干,继续做好科技工作。”
陈雯认为,我国是人口大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不同区域差异的各种矛盾和各种问题,所以也带来了各种挑战。
陈雯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先发展的地区先发达起来,先富带动了后富。现在很多研究和科技力量,都会聚焦到相对落后区域、困难群体、薄弱领域,比如聚焦乡村、农民,去支持他们致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去努力的一个方向。”她说。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陈雯表示,科技力量要顾及共同富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的内容。陈雯在做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使她更加坚定信心,更有定力做科技研究工作。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工作还将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重点将放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
陈雯介绍,在服务落后地区、困难群体的时候,不能破坏生态,必须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期苏科创新论坛围绕探索生态创新助力共同富裕,用生态创新的技术带动乡村的老百姓致富,致富的同时又保护生态环境、更注重健康。
“对科技工作者而言,特别是科协工作者而言,未来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而又光荣。”陈雯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个学科、一名科学家能够完成解决的,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科学家共同攻关合作。
陈雯认为,科协以及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可以发挥平台作用,组织更多的科学家集成攻关、组合创新,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例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带领百姓致富的同时要保护生态,这就需要农业、生态、生物、人工智能、建筑等多领域的专家。又如未来智慧农村的建设,需要人工智能的专家帮助研发,用“机器手”栽培或收获农作物。“我们需要集成多领域的工作成果,组织多学科、跨学科的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研发更多的技术,创新更多的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的贡献。”(梁艳)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党委 联系电话:025 8332343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2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