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校长、省科协常委朱焱: 打造科教融合的“青年课堂”
南京一中校长、省科协常委朱焱: 打造科教融合的“青年课堂”

■本报记者赵梦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系列新思想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11月22日,南京一中校长、省科协常委朱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一中涵养学生科学素质,致力打造科教融合的“青年课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朱焱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既有内在统一联系,又有外在协同集成,深刻把握三者内外关系,将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同向发力,才能有效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又是科协一员,他认为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和人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才能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贡献力量。
近年来,南京一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两大战略,在打造科教融合“青年课堂”方面成果丰硕。一中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院士1课堂”,着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围绕“生活处处是课堂”原则,一中与高新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场馆合作,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前沿的学术成果,浓厚的科教氛围,为学生厚植了科学土壤,为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贡献了“一中力量”。
科教兴国,人才兴邦。朱焱认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对青少年成长、成才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才能真正办好学校,才能真正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人才”这一主体,打造好“教育”这一阵地。据悉,未来五年的南京一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指导、课程建设为主导、平台创设为先导、项目开发为驱动的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为指导方面,南京一中在2022年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成功立项,中小学课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非常难得,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课程建设为主导方面,学校打造“院士1课堂”“求真课程”“江苏少年工程院”,邀请众多专家走进校园,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和人才培育模式,为基础科学蓄力拔尖创新后备力量。在平台创设为先导和项目开发为驱动方面,南京一中是省环境生物技术课程基地、地理综合实践基地、浸润学习高中物理基地,同时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紫金山实验室、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合作,开创项目化研究课程,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丰厚的科教土壤。
朱焱表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以教育优先发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将扎扎实实写好“育人”大文章,自身也会切实履责,为“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科技、教育人的智慧和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系列新思想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11月22日,南京一中校长、省科协常委朱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一中涵养学生科学素质,致力打造科教融合的“青年课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朱焱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既有内在统一联系,又有外在协同集成,深刻把握三者内外关系,将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同向发力,才能有效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又是科协一员,他认为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和人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才能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贡献力量。
近年来,南京一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两大战略,在打造科教融合“青年课堂”方面成果丰硕。一中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院士1课堂”,着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围绕“生活处处是课堂”原则,一中与高新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场馆合作,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前沿的学术成果,浓厚的科教氛围,为学生厚植了科学土壤,为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贡献了“一中力量”。
科教兴国,人才兴邦。朱焱认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对青少年成长、成才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才能真正办好学校,才能真正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人才”这一主体,打造好“教育”这一阵地。据悉,未来五年的南京一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指导、课程建设为主导、平台创设为先导、项目开发为驱动的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为指导方面,南京一中在2022年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成功立项,中小学课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非常难得,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课程建设为主导方面,学校打造“院士1课堂”“求真课程”“江苏少年工程院”,邀请众多专家走进校园,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和人才培育模式,为基础科学蓄力拔尖创新后备力量。在平台创设为先导和项目开发为驱动方面,南京一中是省环境生物技术课程基地、地理综合实践基地、浸润学习高中物理基地,同时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紫金山实验室、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合作,开创项目化研究课程,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丰厚的科教土壤。
朱焱表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以教育优先发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将扎扎实实写好“育人”大文章,自身也会切实履责,为“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科技、教育人的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党委 联系电话:025 8332343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2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