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993 拷贝

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 加快种业数字化转型抢占智慧育种制高点



■本报记者夏文燕

      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首要解决的是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我国种质资源“家底”急需摸清。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省农科院的在建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这里的科研人员正致力于种质资源数据化建设,为每份种质资源做“身份证”,把种质资源的基因变成数据存储起来,让生物育种更精准、更高效。目前这里是全国首家大规模开展种质资源DNA身份认证的单位。

      据了解,常规的种质资源库也被称作“种子库”,会保存各种各样农作物的活体种子,像一个种子的图书馆或是资料室,育种家培育新品种需要什么样特性的品种就可以来这里找。有的种子库甚至会储存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份的作物种子,而把这些海量种子的基因数字化,就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存储空间。

    “生物的基因组实际上数据量很庞大,例如一株水稻的数据量就能达到400M左右,而平常的一个64G的闪存盘也只能存储十几株水稻的基因组数据。”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涵告诉记者,所以建设数字化的种质资源库必须依靠海量存储和高性能计算技术,才能为接下来的人工智能育种打下基础。

      目前正在建设的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总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3000万元。该综合基因库由低温种质库、试管苗库、超低温库、DNA库以及质量控制区、生物学标本陈列区、信息处理服务区等7个部分组成,配备现代化制冷保温设备、自动化存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用于农作物、果树、畜禽和食用菌等农业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和永久保护,建成后将具备安全保存55万份生物资源样本的能力。

       其实,早在自20世纪30年代,省农科院就开始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工作,收集了一批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和国外种质资源。“省农科院依托的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已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7万份,涵盖54种作物,涉及14个植物科、56个属和96个物种。”赵涵表示,其中水稻种质资源1.5万余份、小麦种质资源1.5万余份、玉米种质资源6000余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保存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居于前列,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省种质资源中期库对4.9万余份种质材料的评价数据进行了整理整合,设计开通“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http://jagis.jaas.ac.cn),实现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的远程查询和实物种质资源的网上预定服务。目前,网络查询服务已突破6.9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优异种质资源的共享,开放服务以来累计向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近300家科研育种单位提供种质材料3.5万份次和相应的数据信息。相关单位以平台提供的优异种质资源为亲本,共培育出优良新品种(系)303个,累计推广10.3亿亩,在支撑现代农业品种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党委   联系电话:025 8332343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2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