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从学者到CEO
林晓:从学者到CEO

■传播中心融媒体报道组
不做基础研究、不发论文、不泡实验室、常年跑客户工程现场……第十八届江苏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晓曾被看作是研究所里的“异类”。多年来,林晓坚持做技术转化,从2005年开始,作为中科院过程所研究核心成员,他与企业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联合攻关,历时5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转化,建成投运了世界首条钒铬分离与万吨级钒铬废渣生产线。那次的经历让林晓感受到了技术转化对产业的价值、技术的成功产业化带给研究人员的成就感。
从美国访学归来后,林晓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技术转化中,在研究成果技术化、技术装备化、商业化推广等方面做了更多的尝试。“在与各类行业、各类客户的合作中,虽然技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企业逐渐壮大,但是,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疑惑。”林晓发现,实际技术需求只能在产业中探寻,在学术研究的热点中很难找到。当时,国内工业企业仍然以生产制造能力建设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迫切需要科研人员主动走出去,在生产端发现并挖掘问题,探寻其背后的技术需求,并将在实验室得出的解决方案再次应用到实践当中。
然而,科研院所的人到了生产一线就能解决好行业技术问题吗?院所的科学家、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携手共进、合二为一吗?近十年来,这些问题在林晓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了消除困惑,林晓报名参加了科技部人才中心组织的CEO特训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充分运用。“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下,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研发、工程转化的速率很难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今,中国已经占据了世界50%以上的电池产能、电池金属等的提取和回收再生的市场份额,正值“从制造驱动创新向以创新驱动制造”的产业创新升级的历史机遇期。结合课堂所学,林晓产生了投身创业的冲动,他希望将长期积累的行业经验和学术研究储备完美结合起来,走向行业的技术前沿。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确立了发展目标和方向之后,林晓鼓起勇气在全新的领域开启征程。2019年,林晓创办博萃循环,致力于电池金属及稀贵金属资源材料循环利用的全套解决方案。
困难与发展相伴而生,走出科学院、离开“国家队”大平台,重新在初创公司做技术研发,真正独立投身市场,林晓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团队研发需要化学实验室和生产组装车间,北京城区难以实现,需要换个研发中心,能更加贴近客户和供应商,同时又能够搭建大面积实验室和车间。经过与苏州工业园区接触后,林晓舍弃了在北京刚建立起的安定生活,毅然决然到苏州工业园区落地,成立苏州博萃循环。
“虽然生活又开始充满变数,但我知道,行业不等人,我必须这么做。”林晓表示,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不仅是技术迭代、解决方案升级,更是思路的开阔和提升。从科研工作者向科创企业管理者的转变,也不仅是从单一技术方向的深度挖掘向系统化学习应用的平衡推进的转化,更是向项目、产品、管理、人文等方向多维拓展。
近年来,林晓带领来自中科院、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行业优势单位的人才组建的跨专业国际团队,在电池材料、关键金属分离纯化、萃取剂合成、碳足迹等领域长期研发的基础上,实现从拆解、分选、萃取到材料再生的全流程装备工业化、规模化。“展望未来,我将坚持创业初衷,带领公司以技术深耕关键资源的循环再生,以数据支撑下一代绿色电池的更大规模应用,助力新能源行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清洁低碳。”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党委 联系电话:025 8332343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2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