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宁:小学生也可以变成大院士
祝世宁:小学生也可以变成大院士
■传播中心融媒体报道组

“刚刚我走进学校的时候,老师跟我说,你是大院士进小学。其实在我心目中,小学生也可以变成大院士。我看到学校有那么多图书,我发自内心地感到羡慕,现在的你们有那么多的图书,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只要你们努力成长,一定可以成为报效祖国的科技人才。”
在今年6月1日的“大手拉小手,共话强国梦”主题分享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功能材料学家祝世宁动情地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从少年时的艰苦求学到响应号召农村插队,从柴油机厂的青年职工到享誉中外的著名功能材料学家,祝世宁院士始终与书相伴,目标坚定。近日,他也再次谈及对青少年和科技人才的期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从书本中汲取力量,成为为国奉献的科技人才。
让小梦想走向大成就
在祝世宁院士的成长历程中,两句话始终给予他力量。一句话是高尔基的: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还有一句是鲁迅先生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两句话,既是对他心境的呼应,也是他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出生于1949年的祝世宁,小学时候的他读到了由李四光带领一众科学家编辑的《科学家谈21世纪》图书,书中畅想的21世纪科技的发展和衣食住行的改变,让他产生了憧憬,也激发起了好奇心。随后,19岁到农村插队,在艰苦的劳作之余,他给中科院种质研究所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优良种子,改善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进入工厂工作期间,他不断研究新发明、新创造,努力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力付出。1977年,他又再次通过勤学苦读,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毕业后,他因为实验能力突出,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领导的课题组,走上了科研之路。
“不管走到哪里,我总是带着书本,做一点笔记,读一点书,即使再累,也不觉得辛苦了。”祝世宁院士说,希望青少年们也能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让小梦想也能走向大成就。
让基础研究变成核心成果
走上科研岗位的祝世宁从事的是超晶体材料的研究,该技术可以运用在激光设备、成像显示设备中,可以提升光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卡脖子”技术,始终是科研工作者要面对的难题。
“要想攻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需要一个团队长期的积累和坚持,要从基础研究做起,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祝世宁说,他和导师闵乃本历经20年如一日的长期积累,从无到有,从“0”到“1”,发展出了光学超晶格、声学超晶格和离子型声子超晶格3种微结构材料。而在冯端、王业宁、闵乃本等科学家的带领下,微结构科学历经40年才从冷门成为热门。目前,超晶格材料已经运用到了高铁车厢防噪、远程光声无损检测、消费电声、海洋水声等诸多国计民生项目中,祝世宁也在这漫长的科研历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追光者”。
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结合
“我形容自己是个追光者,同时我也希望你们都能成为追梦人,追什么梦,追强国梦、科技梦。”在“六一”活动中,祝世宁院士也对青少年提出了殷切希望。
现在的祝世宁院士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关心青年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科普工作,在南京大学筹建新教学楼时,他提议要将公共空间变大,方便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找到火花。在面对青年科研人才时,他也称自己为“梯子”,呼吁要保护好年轻人的创造力,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
“我想我走的每一步和在座同学们未来要走的路都是一样的,只要你们热爱书,只要有科学梦想,只要你们肯学习,你们也可以如愿地走到科研岗位,开始从事各种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作贡献。”要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结合,要将个人梦想与奉献社会相统一,祝世宁殷切期望更多青少年未来勇担重任,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和建设中。
在今年6月1日的“大手拉小手,共话强国梦”主题分享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功能材料学家祝世宁动情地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从少年时的艰苦求学到响应号召农村插队,从柴油机厂的青年职工到享誉中外的著名功能材料学家,祝世宁院士始终与书相伴,目标坚定。近日,他也再次谈及对青少年和科技人才的期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从书本中汲取力量,成为为国奉献的科技人才。
让小梦想走向大成就
在祝世宁院士的成长历程中,两句话始终给予他力量。一句话是高尔基的: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还有一句是鲁迅先生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两句话,既是对他心境的呼应,也是他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出生于1949年的祝世宁,小学时候的他读到了由李四光带领一众科学家编辑的《科学家谈21世纪》图书,书中畅想的21世纪科技的发展和衣食住行的改变,让他产生了憧憬,也激发起了好奇心。随后,19岁到农村插队,在艰苦的劳作之余,他给中科院种质研究所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优良种子,改善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进入工厂工作期间,他不断研究新发明、新创造,努力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力付出。1977年,他又再次通过勤学苦读,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毕业后,他因为实验能力突出,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领导的课题组,走上了科研之路。
“不管走到哪里,我总是带着书本,做一点笔记,读一点书,即使再累,也不觉得辛苦了。”祝世宁院士说,希望青少年们也能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让小梦想也能走向大成就。
让基础研究变成核心成果
走上科研岗位的祝世宁从事的是超晶体材料的研究,该技术可以运用在激光设备、成像显示设备中,可以提升光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卡脖子”技术,始终是科研工作者要面对的难题。
“要想攻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需要一个团队长期的积累和坚持,要从基础研究做起,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祝世宁说,他和导师闵乃本历经20年如一日的长期积累,从无到有,从“0”到“1”,发展出了光学超晶格、声学超晶格和离子型声子超晶格3种微结构材料。而在冯端、王业宁、闵乃本等科学家的带领下,微结构科学历经40年才从冷门成为热门。目前,超晶格材料已经运用到了高铁车厢防噪、远程光声无损检测、消费电声、海洋水声等诸多国计民生项目中,祝世宁也在这漫长的科研历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追光者”。
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结合
“我形容自己是个追光者,同时我也希望你们都能成为追梦人,追什么梦,追强国梦、科技梦。”在“六一”活动中,祝世宁院士也对青少年提出了殷切希望。
现在的祝世宁院士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关心青年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科普工作,在南京大学筹建新教学楼时,他提议要将公共空间变大,方便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找到火花。在面对青年科研人才时,他也称自己为“梯子”,呼吁要保护好年轻人的创造力,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
“我想我走的每一步和在座同学们未来要走的路都是一样的,只要你们热爱书,只要有科学梦想,只要你们肯学习,你们也可以如愿地走到科研岗位,开始从事各种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作贡献。”要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结合,要将个人梦想与奉献社会相统一,祝世宁殷切期望更多青少年未来勇担重任,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和建设中。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党委 联系电话:025 8332343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2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