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993 拷贝

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传承的重要基石

——学习《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为何如此重要,是因为文化是人性、人格、价值观、创造力形成与提升的基础和源头,在社会文明产生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本质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夏商周开始,形成了以“礼”为重要内容的主流文明价值观,这一内涵丰富的思想影响了周围广大地区,引领、推动了这些区域的文明发展。秦汉以后,“礼”被传承弘扬、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明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是增强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每当革命和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总能够顺应历史的走向、契合人民的意愿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基因里有着坚定而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不仅在深度交融中丰富和提升了思想认知,而且在高度升华中深化和拓展了精神视野,使我们党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总能运筹自若、高屋建瓴。

    毛泽东曾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红军长征被认为是军事史上的奇迹,12个月里几乎每日有飞机轰炸,有几十万大军追剿,红军硬是用两只脚板纵横11个省,长驱2万余里,将雪山草地、严寒酷暑、饥饿疾病等统统踩在脚下,甩在身后。这样的长征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办到了,就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理想追求。他们一边行军打仗,一边还编印和散发了《红星报》《战士报》《红色战场》《战斗报》等宣传革命的诸多油印报刊,并在沿途留下大量标语、传单、诗歌和绘画作品,甚至还编演了话剧《红军来了》《一支破草鞋》等。毛泽东更是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吟诗作词,仅在长征途中就创作了9首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充满了革命浩气。毛泽东一生读书9万余种,不仅广泛涉及中西论著、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就连类似《伦理学》《天演论》《土壤学》《徐霞客游记》《宇宙体系论》这样的专业书籍,他也读得很有味、很用心。《共产党宣言》先后读了100多遍,《拿破仑传》读了23遍,《红楼梦》读了5遍。至于《二十四史》之类的典籍,他不仅读得很精细、很深入,而且还做了大量批注和笔记,随时以史证结合现实,用以指导工作。正是由于毛泽东对文化的倾心深味,才使他眼界开阔,心胸宽广,智慧充盈,韬略过人。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也有着超常的钟爱,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 1969年新年刚过,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梁家河大队插队。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直到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箱子里装的满满都是书。有一次,习近平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讲述了这个故事。“我那儿有一套歌德的《浮士德》,韦编三绝,就是不想还。那个人(书主人)讨书讨了三次,我请他吃了三顿炒鸡蛋,把他打发走了,再继续看。” 从经史子集到马列经典,从唐诗宋词到中外文学名著,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习近平提到了很多经典著作,开列出一张丰富、博大的书单。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尽管公务繁忙,个人时间被大量挤占,但习近平还是坚持“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在习近平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国家战略、市场机制、现代传播手段、教育交流等方式不断加大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把文化扩张的重点转向中国,试图在传播西方自由民主、宗教信仰、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实现对我国文化自信的打压和颠覆。据统计,我国在图书版权、影视、音乐等领域,对美国进出口比为4:1,英国8:1、德国3:1、法国7:1、日本6:1。版权的大幅“入超”意味着我国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也意味着我国在文化领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外来挑战。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2014年提出,美国应该利用互联网传播,联合中国国内的5亿互联网用户和8000万博主来“扳倒中国”。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地,占美国留学生总数的31.5% 。而美国在中国留学生数仅占其海外留学人数的4.1%。这说明中国同美国在教育交流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推动宗教自由理念,在华建立了完善的宗教输出系统。据统计,我国现有信教公民近2亿人,其中基督教徒超过3800万。基督教堂、聚会点超过5.6万个。西方国家通过塑造国际文化标准、输出叙事范式来束缚中国学者对自身的正确认知和表达,固化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中国的崛起被界定为“中国威胁”,中国的“协商民主”被称为“专制”。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人要想在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按照西方文化的逻辑规则和评判标准,让自己成为西方文化标准的模仿者和执行者,中国文化自主性被剥夺。因此,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发生的一些列政治、文化、教育事件,就是西方国家几十年文化入侵造成的后果。

    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同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作出具体阐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远景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包含了在认识、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实现对西方文化的超越。近几年来,省科学传播中心作为全省科协系统宣传文化战线的主力军、专业队,在省科协党组的领导下,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在新闻出版、宣传报道、科普文化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夏军)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党委   联系电话:025 8332343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2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