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993 拷贝

郑有炓:攀登高峰乐在其中

传播中心融媒体报道组

“    阿斗,走慢些,天太黑,我害怕!”“这个字不念斗,念炓(liào)!”天刚蒙蒙亮,崇山峻岭间,传来两个孩子的对话。儿时的郑有炓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去永安县上高中,那时没有大路,他就与几个小伙伴相互鼓励,翻过一座座高山,奔向他们心心念念的知识殿堂。时光飞逝,郑有炓身上那股吃苦耐劳、对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一直都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是我国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积极倡导并推动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我们做研究工作要顶天立地,几十年来我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攀登了一座座高峰,就是为 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郑有炓告诉记者,此次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深感荣幸、备受鼓舞。

嘿,奇妙的“电”

       1935年,大田这个山区小县还没通上电,那时,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只有煤油灯。10月,山风微凉,在大田1户普通人家里,伴着摇曳的光亮,郑有炓出生了。

郑有炓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里通上了电,原本看书用的煤油灯被白炽灯取代。本以为黑夜里最亮的是天上的星月,不承想,一根钨丝却带来了光亮。刚通上电的夜里,郑有炓失眠了,与其说是睡不着,不如说他压根就不想睡--太奇妙了,从未有过的好奇与兴奋挑拨着这个小小少年的每一根神经。

       一有空,郑有炓就往县里的发电厂跑,去观察厂里怎么发电,而后电又是怎么被输送出去的。回来后,他就琢磨组装了一大堆关于电的小发明。

        自此,郑有炓对电产生了向往,近乎痴迷。“我有太多关于电的疑问,这门课正好就是讲解这些内容的,所以当时对我来说,物理就是电,电就是物理。”

1953年,高考结束后,报纸登载“放榜”结果,郑有炓早早地到邮局门口等着,一拿到报纸就逐条逐列地寻找自己名字。“南京大学物理系,郑有斗”--“这人肯定是我!”尽管少了“火”字旁,但他认定这人就是自己,物理梦终于圆了。

苦,挡不住路

        在美国访学时,郑有炓就定下了目标,要继续在低维半导体这一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当时,用于研究的国外设备价格很高,加上巨额的转运费,买不起也用不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郑有炓他们硬是咬着牙,挤出经费在南京734厂买了一台苹果电脑。

        经过近两年的筹建,郑有炓他们研制出了一套计算机控制的光辐射加热超低压CVD材料生长设备,制备出了优质的锗硅异质结构、超晶格、量子阱材料与器件,其团队也成为半导体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那段时光,镌刻着郑有炓特别的记忆。材料生长设备使用的压缩空气机,轰轰作响,他们遭到不少“投诉”,换了不少次实验室,最后迁入1栋实验大楼的实验室。后来他们发觉,楼下就是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室。他让男同学们千万不要告诉女同学,因为生长材料通常要通宵达旦,她们害怕就不敢来做实验了。

        一穷二白,挡不住前行脚步,执着让郑有炓收获了成功。在之后的十多年,锗硅异质结构材料,依然没有过时,仍是半导体研发的热点。

         锲而不舍的钻研劲头,让郑有炓无时无刻不处于“警备”状态。国门外,别人在研究什么,准备研究什么……一点点信息,都会挑动他敏感的神经。

         如今,虽然年过八旬,郑有炓还经常东奔西走,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去园区、企业,到产业一线作报告,极力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

      “刚入半导体领域,这是一个新的学科;研究深入时,又正是国家需要之际。”此话说得云淡风轻,但途中的辛劳只有郑有炓自己知道。俗话说,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才是成功的真正秘诀。“与那时相比,现在的科研环境好了不少,经费也宽裕,年轻人更要珍惜。如今,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基地,也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还有这么多年轻人一起去闯,攀登科学高峰,条件好了,但艰苦朴素、勤奋刻苦仍不能丢。”郑有炓说。

        科学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过了一山又有一山。攀登高峰,郑有炓乐在其中。

前行,少不了人才储备

        郑有炓认为,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科技大省、人才大省,江苏在全国创新发展大局中扮演着领头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期实现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必须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方向。

       长期以来,郑有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设立了“南京大学郑有炓教育基金”用于支持人才的培养。“任何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要营造汇聚天下英才在江苏这片沃土上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过去我和我们团队把握了国家半导体事业发展的好时机,做出了一些成绩,今天必定会开拓更多新的发展机遇。我深信,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会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郑有炓表示,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固态照明、紫外探测、新型显示、射频微波和工业电子等主要科技领域,有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将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将珍惜荣誉,把握新时代新机遇,为江苏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再接再厉,开拓进取,继续奋斗,努力创造新业绩。”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党委   联系电话:025 8332343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2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