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苏省科普惠农兴村成果展成功举办+ 查看更多
5月20-23日,由省科协、省农业农村厅指导,省科学传播中心、省科协农村技术服务中心、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省农学会、南京农业大学科协、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等共同主办的2022年江苏省科普惠农兴村成果展成功举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春雷,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黄非,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洪武,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朱军,南京市建委副主任徐淮舟,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马海田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上,省科学传播中心与省农学会、省抗癌协会及6名科学传播专家科普资源共建签约仪式。与会领导为优秀参展单位和优秀组织单位颁奖。

作为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34届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成果展历时4天,包括科普惠农兴村优质农产品展示、乡村科普研学旅游基地展示等内容,共70余家参展单位,展区设特展4个,标准展42个,集中展示种植业、农业生物技术、绿色食品、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旨在通过展示优质产品,帮助全省各级农技协、农业合作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向社会公众展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宣传推介优秀农产品,切实推动科普惠农益民,满足社会对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需求。

有一种石斛,可以当花养;有一种白菜,可以当玫瑰送……在南京农业大学展区,记者看到一个单独的“石斛展区”里的石斛花姿态优美,花开时节更是气味清香,艳丽万分,看着让人赏心悦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观赏石斛开花一般是在4-6月,开花时间长,可持续一个月左右,可以长时间的为室内增添一处亮点。

此外,记者还在展区内,看到了一种特殊的米。米的名字叫做“低谷蛋白稻米”,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万建民教授团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手段培育,新品种稻米的平均谷蛋白含量仅为2.1%,约为普通品种的一半,将其替代普通大米作为主食,可减轻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负担。
活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南农大侯喜林教授研究团队用18年时间育成的“黄玫瑰”白菜品种。“这就是大家在情人节送的白菜玫瑰,白天当花,晚上可以烧着吃,VC含量比普通白菜高几倍。”
“我们是位于汤山的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一个基地,这几年,在江苏省科协、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江苏省农科院的帮助下,我们残疾人在这个基地做了很多项目,”南京满天星家庭牧场的负责人陈义带来了他的“家庭农场”项目。“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可以为家庭来配置阳台菜园的菜的品种。”
在台湾中华智慧资产管理学会的展台,记者看到了很多眼熟的茶叶。“现在台湾有些地方也没有适合种植有机茶的地方,所以我们就把茶品种从台湾带过来,通过这边的孵化器,帮助台湾的年轻人创业。”台湾乌龙茶道培训负责人廖庭欣告诉记者,年轻人也会把新的想法带过来,比如他们做的有一些点心,加的就是一种自然萃取的阿拉伯糖,主要是以玉米芯以及植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经水解分离后提取而成,是一种天然甜味料,且基本不被人体吸收,所以受到减肥人群的喜爱。
而在“机械未来”的展台,记者看到了一种全自动的收割方式:机器人举着高高的手臂,先去识别二维码,确定任务,然后走到四种果树前,将正确且成熟的水果识别出来,放到框里,等全部摘取完毕以后,再统一放到指定位置。“目前在采摘这块,大部分还是人工,用得比较多的是机械臂,这种全机械的模式是我们为未来的采摘业设计的模式,也是获得了很多业内的认可。”展台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目前,江苏全省已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580多个,10个设区市和37个县(区、市)成立农技协联合会,覆盖面分别达76.9%和50%。成立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12个,探索形成研究生驻扎农村和生产一线,与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作者:省科学传播中心 编辑:谢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