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技馆+ 查看更多
南京科技馆
+ 查看更多
南京科技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市科协的正确领导下,紧盯全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化专业特色、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举办高质量科普研学课程,积极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围绕常展常新,推进展区建设
南京科技馆以“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为展区建设要求,2017年完成了机器人展区的提档升级改造、完成了负一楼610展区、红十字展区的改造更新任务,充实了公共安全教育馆的展览内容;2018年完成了约800平方米的基础科学展区改造,57件展品涉及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领域的知识,互动性强、学科特征明显,在科技馆园区,还完成了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建设新的科普阵地奠定了基础;2019年少儿科普体验区建成开放,落地72件展品,诠释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75个知识点,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兼具知识性与互动性的体验空间; 2020年结合南京市美丽古都生态环境建设,契合《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 “能源与环境”展区建成开放,成为新的特色展区;2021年围绕五年发展任务,继机器人展区、基础科学展区、少儿科普体验区、能源与环境四大重点展区建成开放后,开辟了科技馆临展区域,顺利完成了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建设,成为南京科技馆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类活动的主阵地;2022年启动“信息与技术”展区改造,启动球幕影院升级改造,在户外园区打造“双碳未来新生活主题公园”,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通过建设科普基地、创立智慧游园系统、打造未来生活应用场景等建设南京首个“双碳”主题公园。

二、围绕科普展览,提升服务能力
为更好地突出科普宣传阵地的政治性、时代性,我馆积极引进和策划临时展览,丰富展陈内容、扩大社会影响,先后展出“中国古代科技展”、“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新中国科技成就展”、 “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主题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航天科普展”、 “舞动的幽灵:新冠启示录”、 “火星2035沉浸式科学艺术展”等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参与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联合策展工作,“玉成其美——中国民族文化与矿物珍宝特展”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出国门。
针对群众关心、游客关注的重点问题,我馆高度重视投诉处理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工单处理质量,在原有《南京科技馆投诉处理办法》基础上重新修订印发了《南京科技馆公众诉求受理处置管理办法》。面对各类诉求我馆积极处理,工单满意率达100%,使办理工作真正做到了思想上有位置,日程上有安排,工作上有部署,措施上有保证。
三、围绕馆校合作,助力教育“双减”
长期以来,南京科技馆都致力于探索馆校合作的有效路径,将“科技创新”融入“S&S”馆校合作品牌中。2020年,我馆重点将2015年至今的120件课件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集中梳理,拟定《南京科技馆“S&S”综合实践活动馆校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编写《南京科技馆2020年科学教育项目校园推广》课件,基本形成了“馆校合作”教育活动套餐菜单。与南京外国语学校、南湖一小、江宁开发区学校、雨花台区小行小学等22所学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覆盖南京市12个区。
暑期期间,为进一步助力国家“双减”政策落地,服务南京市公益暑托工作,缓解全市中小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度过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我馆科普大篷车充分发挥“下沉基层、展品丰富、展出灵活”的优势,让孩子们在欢快轻松的氛围里学习科学知识。同时, “S&S”馆校合作通过“一课一秀一探究”品牌教育活动、科普大篷车、科普报告专家进校园等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又达到科学普及的教育目的。
四、围绕活动开展,设计研学课程
发挥科技馆阵地优势,面向全社会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策划开展各类科普活动。针对春秋游、研学游、亲子游制定出个性化游览线路,结合“中国航天日”、“防灾减灾日”、“诗词里的植物学”等主题开展系列科普活动,重点打造“专家科普报告会”、“南京科普游”、“科技馆研学游”、“一秀一课一探究”等精品科普教育活动。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积极探索开展线上线下研学和讲座活动,推动现场科普活动向线上科普工作转型,推出 “宅家玩科学”、 “云科普”、“云春游”等探究式线上科普活动,开展“仿生机器人”、“趣味尤克里里”、“无人机课堂”、“采雨花茶”等热门课程,与中科馆合作开展“科学连线——对话诺奖”网络直播活动,把世界著名专家“请”进科技馆,设计活动结合科技馆特色,增加南京元素,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2022年,我馆在市科协的正确领导下,践行习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的嘱托,坚定不移地围绕市科协中心工作,依托科技场馆这一重要阵地,扛起社会责任、继承优良传统、谋划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发展之路,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