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重室获批建设以来,实验室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的重要精神,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贯彻“与核同行”的科普理念,肩负历史重任,勇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积极开展“与核同行”系列科普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先后获批苏州市、江苏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苏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荣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长三角优秀科级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明确科普宗旨,加大条件保障。一是科普宗旨明确。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紧扣“与核同行”——核科学技术和放射医学主题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不断推动大中小学生、社会公众知核用核不恐核,提升全民核科学素养。二是工作机制完善。成立副校长牵头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院士牵头的专家组,成立“苏州大学辐射与健康科普协会”社团,形成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973首席、国家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主导、大学生参与的100余人科普团队。现有1.6万平方米科学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基本形成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学迎新等重大节日节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特色鲜明的核科普工作。三是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形成科普开放制度、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经费保障、激励表彰等完整的工作制度。
      突出科普特色,推动工作创新。一是专家谈核权威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为首高层次专家开展科普讲座,通过放射医学、辐射防护、血液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解读核科学技术的应用,体现权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出版《问答辐射与健康》8本科普系列丛书,获2019年苏州市科普项目立项立项资助。高层次专家每年线上线下开展科普讲座,仅2020年度累计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科学应用围绕“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不负使命,与核同行”、“助力企业,共渡难关”、“以核济世护健康”等特色活动;每年定期举办“身在辐中,安全为重”辐射安全、“核你一起,医学解密”科普竞赛、“安知非辐”科技夏令营等品牌活动;三是艺术趣味手绘“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图像、创作《放医 Disco》主题曲、创作《14C-尿素解密瑞德为什么肚子痛》舞台剧,联合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入各项科普活动中,不断提升活动的趣味性。组织撰写《放射性核素小侦探系列科普绘本》主题丛书获2020年苏州市科普项目立项。苏州大学仁机杯“核+X”创意作品大赛已举办5届,收集作品达300项,优秀作品屡获国家级相关奖项,并推广到科普中国、抖音、Bilibli等网络平台共享开放。三年来,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特色活动获江苏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第31届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创新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第33届科普宣传周优秀组织单位、“典赞科普苏州”年度科普活动等称号;“助力企业,共渡难关”活动获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突出贡献奖。
        加大科普协同,注重平台拓展。一是基地学校联动。实验室与行业相关包括秦山核电站科普馆、王淦昌故居科普教育基地形成联动机制,扩展沉浸式科普的场所,扩大科普影响;与公立小学、初中及高中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升科普服务范围。二是新媒体联动。实验室网站专设科普专栏,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立科普栏目,创建微信视频号,及时发布科普活动动态。与全国高校影响力排名第五的苏州大学微信公众号、科普苏州微信公众号、看苏州APP开展长期合作,推进重大科普活动开展直播、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和载体扩大科普媒介协同,提升科学传播能力。三是竞赛展示联动。形成以“核+X”创新创意大赛为主体的其他各类科普竞赛多途径核科学知识传播、创意科普的系统联动,形成较为良好的以赛促学、以赛促知的深度科普模式。其中“PET-CT‘扫一扫’,识别肿瘤二维码”获得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一等奖。2020年中国科协科普部钱岩副部长专题考察国重室科普工作,高度肯定“与核同行”的核技术应用和放射医学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