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展示温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展示温室2019年对外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展区总面积8900平米,分为7个展区,遴选8个农业创新团队入驻,拥有配套喷滴灌、光周期调控系统、自动化育苗床等设施,具备果实采摘机器人、环境因子采集处理数据库、环境检测巡检机、农业大数据收集处理系统、人体互动触摸体验等多媒体、数字化展教模式,主要展示蔬菜、花卉、草莓、豆类、番茄、葡萄等作物新品种;生物利用、立体栽培、水肥一体、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技术,以及综合型蝴蝶生态园营建新模式,入驻有“国家果树种质南京草莓圃”“国家杜鹃花种质资源库”,是一个集科研、示范、培训、科普、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温室设施农业科研展示中心。展区于2019年被授予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江苏省农学会学农教育基地,同年获得江苏省首批专业科普场馆扩大开放试点单位资助,2020年获江苏省智慧农业教育基地称号,2022年被认定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展区配备专职管理人员10余人,专兼职科普讲解员近50人,根据活动规模适时招募科普志愿者,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有效保障。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元素,以“农科院公众开放日”、“三新科技博览会”、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学农教育、学校春秋游、农民丰收节、农业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等活动为契机,以季节定主题、以需求定内容、以受众定形式,每年开展专题科普活动近百场,接待参观的学生、市民万余人次。从乐学幼儿到古稀老人、从党政机关到企业农户、从零星散客到社会团体,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最具特色的农业信息馆、蝴蝶生态馆、杜鹃花馆,每年吸引大量市民参观游览,“寻梦番茄”“不认生蝴蝶”“色号最全杜鹃花”成为“TOP网红打卡点”。

      联合省农学会、科教部门等搭建专家工作站,优化完善科普内容,开发了“智慧农业小博士”“拥抱智慧番茄”“蝴蝶的奥秘”“芽苗菜”“草莓的特点”“杜鹃花种类”等研学课程,涵盖现场参观、农事体验、仪器实验、数据分析、机器人编程、美食制作、论文写作、汇报答辩等内容,在农业科普助力教育“双减”上多点发力,推动农业科普课程走进校园、走向市民、走入大众,面向未来,为“怎么种地”“谁来种地”提供江苏农科院方案。
       近三年来,科普活动先后被学习强国、新央视新闻、新华社、科技日报、湖南卫视、江苏电视台、扬子晚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接待近5万人次到访,为南京及周边市民提供了新颖的休闲好去处;助力教育“双减”,为2万余名学生提供总时长300小时以上的科普讲解;吴政隆、赵世勇、潘贤掌等各级领导先后视察指导,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普经费投入,探索农业产业体系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打造可视化、沉浸式、情景互动的科研展示与科普教育新模式;在基础设施设备维护、数字化建设、交流培训、主题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不断完善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内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科普惠农,努力实现科普工作规模化、科学管理现代化、工作质量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