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星向党】王志新:独树一帜的“酶专家”

发布日期:2021-08-06 16:35

从黑土地的下乡知青到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飞跃;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到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他“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硬骨头。因为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独树一帜的“酶专家”。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

                                                                                                                   【科星向党】王志新:独树一帜的“酶专家”

奋斗,改变人生的命运


1969年夏天,16岁的王志新和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一样踏上了北大荒的土地。黑土地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王志新: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土炕,点的是煤油灯,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宿舍里,每人睡觉的地方只有60厘米宽。


1972年,队里分下来几个考大学的名额,王志新不顾一切地报了名。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他白天在食堂里干活,晚上就趴在煤油灯下看书复习,半年时间没日没夜的“恶补”,使他在500人参加的考试中,最终以全优的成绩脱颖而出,考进了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走进清华园,王志新一门心思投入学习。他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要弄懂那些数学定理从哪里来,就要知道发现定理的思路;要知道化学方程式、分子式的构成,就要知道它生成的可能性及即将引出的下一个方程式;要寻找世界的自然规律,就要将各种基础科学融会贯通。


灵感,点亮创造的光芒


1981年,勤奋好学的王志新把目光投向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殿堂--中国科学院。经过激烈的竞争,他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院著名生物化学专家邹承鲁教授的研究生,从事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研究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是一项艰苦的基础研究。王志新几乎让自己全方位地处于思考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直觉,他可以在无意识中,从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实材料中敏锐地发现其中包含的本质性因素。


尽管经过科学家20多年的艰苦努力,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最好的预测方法成功率仍只有6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正确推测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的需求。王志新意识到决策理论可能会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起关键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基本掌握了决策理论的基础知识,但苦恼的是他一直找不到这一理论与蛋白质结构预测之间的联系。


两年后的一天,王志新正在实验室里准备实验。就在一刹那,灵感来了,他觉得一直困扰着他的问题在脑子里亮出了清晰的影子。他立即把思路整理出来,就这样,他解决了与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有关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提出了“包含在一个预测方法中的信息量是评价该方法价值的客观指标”的新观点,从理论中给出“随着已知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数目的增加,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精度可以进一步提高”的严格证明。


热爱,成就最美的底色


1997年12月,王志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院士。王志新全身心投入研究中。


1987年到1993年,王志新先后被公派到日本、美国一些大学学习和工作。他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教授多次挽留,并明确告诉他只有依靠美国的科研条件,才能更好地从事研究,创造出更多成果。但有个声音却清晰地在他心底回响:生命科学是各国科学家都在为之努力的前沿课题,我要为我的祖国奉献所学的一切。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带给王志新强烈的自信心:“做研究,并不需要特别的环境和条件,而且我永远无法忍受中国人的研究成果要一辈子挂在外国人的名下,中国人一定可以冲向世界科学的前沿。”


回国后,王志新以主要完成人身份承担了“酶活性不可逆改变的动力学”等科研项目。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是对王志新在科研道路上奋力攀登的最好回报。热爱科研、热爱祖国成了王志新科研成就的最美底色。(作者:缪健 吴章科 何佳芮 编辑:谢长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