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志愿服务在行动】郑爱东:坚持科普道路 点燃科学之火

发布日期:2021-06-03 09:48
从农村考出去,毕业后又回到农村任教。他把一生中最美的年华和情感都奉献给了所热爱的科普教育事业。他就是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小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郑爱东。

乌江小学虽然在南京市浦口区,却是一所极为偏远的农村小学,由于条件太差,很少有老师愿意前去任教。刚参加工作的郑爱东凭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乌江小学一名教师,并且一干就是20多年。



浦口地区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严重缺少师资力量,偏远的乌江小学科学教育更是如此。这一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他主动承担起各个年级的科普教育工作。教学器材匮乏,他就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教具,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搜集科普知识、科学小实验,然后再给大家讲解实验现象和科学原理,在有简陋的设备下带领同学们做各种科学试验。

“乌江小学是农村小学,想要开展科技活动,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带领学生们利用旧光盘、饮料瓶、废纸板等废旧材料来制作科学道具,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在郑爱东的带领下,乌江小学不仅荣获了南京市浦口区中小学机器人、纸飞机、创意车模三个项目的“科技特色学校”称号,还被评为浦口区首批校园“科普E站”、南京市科技星光基地学校,他指导的学生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面对本地区科普教育匮乏现状,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开始积极推动其他学校科普课堂的建设。刚开始时,科普课堂不被大家认可,都觉得孩子没必要学这些知识。他就一次次地找校长和家长,向他们解释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帮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设科普课堂,他也毫无保留地跟各个学校分享自己工作经验和心得,并积极组织各校联合开展科普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浦口区校园科普活动的发展。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科普的方法也要不同。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未知与好奇,而成年人已经形成固定观念,再想去改变就比较难了。”郑爱东认为,“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讲的孩子们更能接受。但我不会只输出理论知识,还会用新奇的方式,比如观看漫画、动手操作等教学。”由于郑爱东校园科普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被授予浦口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浦口区“十佳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8江苏省“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19年南京市“优秀志愿者”、2020年浦口区“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2019年9月,在科普中国App培训会上,郑爱东接触到了科普中国这款科普软件,并注册成为一名科普中国信息员。这次培训会让他认识到,目前科普知识资源是丰富的,但缺乏在基层落地应用,落地应用需要千千万万的科普信息员宣传推广。他从一个学校科普教育者又成了一名推广科普中国App的志愿者,并开始利用科普中国App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之余,郑爱东积极推广科普中国App,他的家人、朋友、同事都注册成了科普中国信息员。此外,他还积极发动学生家长注册科普中国,并主动开展科普中国App培训讲座,一人身兼组织者、策划者、现场解说员,积极推广科普中国App。10余年来,郑爱东组织了数场培训会,受他影响已逾近千人注册成为科普中国信息员。由于在推广科普中国App时表现突出,他先后被授予“科普中国-2020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南京市“优秀科普员”、科普中国“优秀科普员”、南京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疫情期间,郑爱东更是发挥防控应急先锋作用,他利用科普中国App等渠道,收集整理新冠肺炎防控最新权威信息,并及时发送到同事、学生及家长手中,还紧急制定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提高了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疫情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了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所传播的防疫知识通俗易懂、可操作、接地气,深受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凭着对科普事业的热爱,郑爱东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开展科普宣传,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我国基层科普工作者的身影,他们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为科普资源的落地应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何佳芮 薛红民  编辑:谢长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