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符淙斌:风云人生气象万千

发布日期:2021-05-19 14:35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含量从工业化以来在不断地增加,我们现在所观测到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超过了过去65万年以来最大的自然的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符淙斌说。

作为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符淙斌长期从事着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领域。

坚守气象中国心

1939年10月,符淙斌出生于上海,伴着他成长的有人间的温暖,也有自然的遭际。10岁那年,符淙斌父亲故去,母亲拉扯兄妹三人艰难度日。中学时代,符淙斌就读于上海松江二中。符淙斌说:“那时的上海,每到夏天,台风就很厉害,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台风给我们带来的灾害。1956年,有一场破坏性很强的台风,把邻居的两栋房子刮倒,两个孩子给压死了。这让他开始研究气象学。

1957年,对于气象学科研究还并不十分清楚的符淙斌,出乎意料地被南京大学气象系录取,开启了他与气候学结缘的风云人生。

1962年,符淙斌从南大毕业后,赴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读研期间,就投入台风发展过程中“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与能量交换”的研究,从此他开始关注海洋与气候的关系。

研究生毕业后,符淙斌留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任职。

1981年,符淙斌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研究。在美国的两年,符淙斌不仅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而且也为今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1985年,符淙斌担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主任。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符淙斌研究的触角已从单纯的气象研究,延伸到气候与海洋、陆地等领域。

赢得国际影响力

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符淙斌确立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大气海洋相互作用,提出了海温、副高雨带位置的预报思路和方法,并长时间应用于中央气象台的汛期预报。

20世纪80年代,著名大气学家、中科院院士叶笃正先生积极组织、领导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并向符淙斌发来“邀请函”。而对于这个突然到来的机遇,符淙斌却有些犹豫。彼时,他已经深入研究“陆地海洋相互作用”课题近十年,正是出成果的时候。这个时候转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考虑,符淙斌最终给了叶先生肯定的答复,成为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1985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成立之时,只有七八个人、一间房。在这样的条件下,气候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最终发展为全球气候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在叶笃正、符淙斌的领导下得到国际业界的认可。

经过多年的努力,符淙斌和他的合作者在季风系统中海洋与大气、陆地与大气和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及其对全球增暖的响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国际性创新成果。他领导创立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研究,被国际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范例。

他系统地揭示了东亚季风区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区域尺度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广义季风环境系统”的新概念;他领导研究组发展了一个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成为区域环境变化预测的一个重要工具;他深入研究热带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领域,发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赤道海面温度变化的关系,率先把厄尔尼诺现象同中国气候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他首先提出两类厄尔尼诺的思想,揭示了中部型厄尔尼诺的存在。21世纪初,他还率先利用区域模式揭示了大范围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可以影响亚洲季风系统,为人类活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证据。

符淙斌领导的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赢得了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学家首次成为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发起人和主持者。

挂帅南大研究院

2009年,符淙斌回到母校出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符淙斌还长期担任“973计划”项目“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的首席科学家,从事中国北方干旱化、人类活动对气候与环境影响与区域发展等重大课题的研究。2009年7月,他挂帅的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符淙斌将着力推动母校南京大学成为中国南部地区研究气候变化的中心。

研究所刚一成立,符淙斌主持的“钟山论坛”就正式开坛。论坛以研究气候变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为宗旨,吸引了国际一流的专家和国内气候变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搭建了政府决策部门与学界对话咨询的平台。在校内,大气、环境、地理、地质、经济、生态等领域的专家也不定期聚在一起,进行前沿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会,加强集成研究。

回到母校,符淙斌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仙林校区筹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实验站,为南大“大地学”的发展提供基础。这个平台已经获得近8年的多过程多要素连续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大气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符淙斌和他的团队还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专项和全球变化科学计划的项目。同时,符淙斌还工作在教学一线,领衔开设了面向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课程--气候与全球变化科学基础,以及面对大地学本科生的课程--地球系统科学引论。

年逾八旬的符淙斌桃李满天下,但他始终坚持在科研和科普的第一线,经常参加各种学术年会、开设各类科普讲座,向大众科普气候知识,引导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未来的走向。他说,一名科学家眼中的气象、气候不是狭义的,宇宙和人间的气象万千、风云际会,永远启发着科学家的灵感、责任和担当。(作者:何佳芮  王月清  吴章科  编辑:谢长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