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郑爱东:坚持科普道路,点燃科学之火+ 查看更多
“此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对我而言是一种认可,也激励着我今后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前不久,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科普中国--2020年度科普推选活动揭晓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活动现场,南京市乌江小学副校长郑爱东被授予“2020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称号。

不忘科普初心开阔学生眼界
从农村考出去,毕业后又回到农村任教。郑爱东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所热爱的科普教育事业,一干就是20多年。
“孩子和成年人不同,科普的方法也要不同。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未知与好奇,而成年人已经形成固定观念,再想去改变就比较难了。”郑爱东认为,“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讲的孩子们更能接受。但我不会全盘输出理论知识,我会用新奇的方式,比如观看漫画、动手操作等。”
此外,郑爱东鼓励学生们拍摄一些科学视频,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他把这些视频发布到相关平台上。“例如,某个视频中,小女孩利用一盆水和三棱镜在墙面上制作出彩虹,这就是巧妙运用光的折射形成的。”郑爱东笑着说,“我把这些视频保存下来,以后会是珍贵的回忆。”
乌江小学目前共有6个年级、148名学生。作为副校长,郑爱东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校园科普和科技教育工作。他觉得,科普想做好不容易。他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们灌输科学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还积极组织各校联合开展科普活动,有力推动了科普活动的发展。
关注心理教育编织科普之网
师范学校毕业的郑爱东,为让孩子们接受更为专业的科学知识,经常在“科普中国”App上学习,“里面聚集大批优质、原创科普内容,权威解释一些科学现象。我想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不是老师自己瞎说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实验过程中,郑爱东并不是“万能手”,也常常会有无从下手的时刻。面对技术上的考验,郑爱东竭尽所能地解决问题。他自己学习编程,搜集网络资料,观看视频教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别人请教。经过反复的调整,研究实验设备,最终成功实现机械运行。“乌江小学是农村小学,想要开展科技活动,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带领学生们利用旧光盘、饮料瓶、废纸板等废旧材料来制作科学道具,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在郑爱东的带领下,乌江小学荣获了南京市浦口区中小学机器人、纸飞机、创意车模三个项目的“科技特色学校”称号。
很多科学小发明成果并不是实验一次就取得成功,除了当老师,郑爱东还是一位心理咨询员。在实践过程中,郑爱东积极引导孩子们做实验,坚持用事实说话。对于实验屡次失败的学生,他会及时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
“在科普过程中,会出现有科没普、有普没科两种错误倾向。有科没普,用高度严谨、专业的知识和学生讲,学生可能一头雾水。有普没科,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科学现象,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就会有所欠缺。因此,在传授科普知识的时候,选择正确的科普方式尤为重要。”郑爱东说,“我带的班级每天上课前会开展科普三分钟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分享搜集到的小知识,其他同学听完后,便可以举手提问。分享的同学会搜集知识,别人的提问可能会启发他的思考。每个人的知识聚集在一起,是一座巨大的知识聚宝山,科普就是一个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过程。”
坚持科普道路点燃科学之火
在郑爱东看来,科普工作十分重要。凭着对科普事业的热爱,他长期扎根在基层一线开展宣传工作。郑爱东认为,基层科普人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将科普工作进行到底。“把能做的事情做到、做好、做精、做强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典赞·2018科普江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17、2018年中国科协“表现突出的科普中国信息员”,“典赞·2020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活动室里挂满了奖牌和证书,这些奖项对郑爱东而言,不仅是一份份荣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与成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愉悦。“这些荣誉对我的科普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会继续踏实前行,为科普宣传工作贡献力量。”郑爱东说。
“看到学生的科技小作品,我很开心,这是老师最大的满足。”郑爱东希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引出一条路,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点火者、引路者,不断激励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科学火苗。
提及今后的规划,郑爱东只有两个字:坚持。坚持在科普道路上走下去。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会走得更远。郑爱东希望科协能够搭建更多的平台,并且对科普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性的指导和培养。“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多的科普工作者携手并进,才能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作者:何佳芮 编辑:谢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