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⑧】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按下“快进键”

发布日期:2020-10-20 14:26
医疗是民生之需。长三角医疗一体化,让患者享受更多便利,“一体化”“高质量”已成为两个关键词。

今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三省一市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利用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建立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要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计划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
随后,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异地结算、人才交流、智慧医疗……实现了医疗管理、技术、服务、科研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医疗发展、群众受益、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异地结算
实现免备案医保刷卡

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跨省就医中的难点和堵点。
8月24日,江苏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率先实现异地门诊就医免备案直接刷卡结算,三地参保人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异地就诊时,医保待遇与参保地保持一致。这一政策从文件签署到最终落地,只经历了约两个月时间。
为在全国率先探索门诊和住院费用异地医保结算试点工作,长三角三省一市医保局及相关部门开会统筹、改造系统、优化流程,使得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的范围逐步扩大。从2018年9月,上海首批开通8个试点统筹区至今,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已扩大到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覆盖5600余家医疗机构。长三角三省一市居民在41个城市的主要医疗机构门诊或住院均可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三地老百姓在异地就诊时,无需备案就可以直接刷社保卡看病,如果是门急诊后需要住院的,参保人在医院的指导下可自主备案,医保待遇与参保地保持一致。”江苏省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的住院政策、报销比例、报销范围大致趋同,而门诊全国很多地方不一样。为了方便长三角老百姓到异地看门诊,三省一市克服了很多政策技术上的困难。

创新为要
打造智慧医疗“江苏范本”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苏州一直奋勇当先。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医疗圈发展,契合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满足苏州市民高质量便捷就医的需要,作为苏州全市最大、规格最高的三甲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二期建设已提上日程。
“我们可以实时获取工地的各方面信息,依托智慧工地系统,还可以确保工地施工现场的绿色文明施工达标。”据中建八局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项目执行经理张广建介绍,二期工程引进应用了汇聚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智慧工地系统。
此外,医院在建设中采用“一轴两区多庭院”总体规划布局以及高效集约的功能医疗布局,结合“绿色经济”“适用美观”“城市花园”的思路,通过垂直多层次的立体园林,建立医疗智能化体系,综合设置护理呼叫、智能防盗、智能物流、智能导诊等系统,打造节能环保型绿色生态、智能先进型现代化科技医院。
在今年抗疫期间,我国迅速建成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将装配式建筑高效、标准化的优点尽数展现。装配式建筑,就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零部件均在车间生产加工完成,施工现场只需按图纸装配。装配式建筑代表着建筑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既是传统建筑业转型与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目前,苏州装配式建筑渐成规模,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已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

人才交流
带动医疗水平均衡化发展

政策和技术层层突围,医学人才流动也正在让长三角医疗体系更加均衡地发展。
2016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牵头发起“长三角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覆盖近50个城市的150余家医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医疗领域的惠民成效将日益显著。
今年8月8日,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仁济医院主办第二届沪通医学影像高峰论坛。论坛每年一届,在南通和上海两地轮流召开,围绕影像医学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进行研讨,旨在促进两院及地区间影像医学的交流合作,提升南通医疗服务在长三角卫生健康发展一体化下的辐射能力。论坛上,通过“临床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主题交流讨论,更新临床工作理念,借鉴成功经验和创意,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培育创新人才,同时,使医疗服务能力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
为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惠及面,今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携手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医联体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我们定期指派医学专家至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进行门诊坐诊、病区查房、手术指导等医疗活动,让马鞍山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江苏省人民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苏省人民医院还将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人民政府开展合作,共同组建皖北医疗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的医疗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不断融合。(作者:何佳芮  编辑:谢长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