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江苏】绘制中国人自己的银河画卷——探访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上)

发布日期:2020-08-14 11:30
这里山势巍峨,树木葱茏,众多名胜古迹掩映其中,位于山峰之巅,有一座古老的天文台,好似绿洲中的一颗明珠,分外夺目耀眼。它就是闻名世界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34年建成时被命名为“国立紫金山天文台”。

当年,这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融东西方特色的现代天文台,因装备精良、人才荟萃,曾获“东亚第一”的美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端。

【魅力江苏】绘制中国人自己的银河画卷——探访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上)

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发端于玄武湖南侧鸡笼山上的古观象台。早在1600多年前,鸡笼山上就建有观云测天的“灵台候楼”,并设有专职官员观天象、测风候,编制历法。明代朱元璋时期,改“鸡笼山”为“钦天山”,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观象设备。清康熙七年,钦天山彻底废弃,台内留存数百年的明代观象仪器被全部转移至北京古观象台。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决定遵照孙中山先生遗愿,启动首都建设计划。1928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高鲁作为新成立的天文研究所代所长,并由其负责选址和向庚子赔款委员会申请资金添置天文仪器。

1929年,高鲁转任法国公使后,由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继续筹建天文台。根据当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的中式风格设计要求,余青松经与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反复协商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份“中式天文台”图纸。同年12月,包括一条盘山公路、一幢台本部、一幢子午仪室、一幢赤道仪室、一幢变星仪室、两幢宿舍的紫金山天文台工程破土动工。

1934年9月,全部工程竣工交付并举行了落成揭幕典礼,至此,中国有了第一座自己建立、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摇篮”的现代天文台,当时的政府要员林森、蔡元培、于右任、戴季陶等纷纷题词并刻碑志庆。如今的牌坊“天文台”横额即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至今完好无损。

刚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建筑美轮美奂,仪器精致名贵,曾有“东亚第一”的美称,尤其是德国制造的一架60厘米口径的反光望远镜曾称雄于亚洲。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8月,受日军侵华战争影响,天文研究所及其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

              【魅力江苏】绘制中国人自己的银河画卷——探访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上)

国人在这里发现第一颗小行星

现时的紫金山天文台,依然矗立在紫金山第三峰的天堡城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的六座蒙古包一般的银白色圆顶,远望如镶嵌在绿色山峦上的六颗珍珠,熠熠发光;近看则像一顶顶刚刚飘落在林海中的降落伞,若隐若现。每当夜幕降临,那银色圆顶上的天窗徐徐打开,天文望远镜睁大炯炯有神的慧眼,注视着亿万光年之外的天体,不懈地探索着千百年来尚未揭开的宇宙奥秘。

顺着当年修建的天文路蜿蜒向上两公里,便是当年国立紫金山天文台的旧址。占地47亩的天文台,六座银色的圆顶天文观测室,高低错落,衡宇相望,每座圆顶的基座和整个墙面均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出水波纹形状,圆顶四周均环绕着天坛式的石栏杆。

在紫金山天文台的所有建筑中,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并最早建成于1931年的台本部最为别致。该建筑坐北朝南,按轴线对称分布,设计时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在底层两侧和二层中部北侧均有出入口与室外相通、底层与二层间之间有楼梯相连的特殊结构;建筑外墙采用就地开采的毛石砌成,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庄重朴实。

拾级而上的观象台内,那架直径60厘米的反光天文望远镜陈列其间,该望远镜于1950年获得修复,随后由张钰哲先生和助手张家祥于1955年1月20日发现小行星“紫金1号”(后于1998年命名为刘壁如星),这是中国人在本土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嵇刊/文 刘成贺/图 谢长美/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