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02
【科技英才】田倩:“抗裂”前线不让须眉+ 查看更多
【科技英才】田倩:“抗裂”前线不让须眉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4-22 15:02
生于美丽的贵州,与俊秀的山水相依相伴,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田倩,形象温婉可人,骨子里却透露着男性的刚烈。“能吃苦”这个平白朴实的字眼,对她来说是一种做事态度。为给大型水利工程提供建筑材料的解决方案,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她奔走于崇山峻岭间,坚持到现场进行实践研究,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
1990年,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田倩顺利考入东南大学。当时,建筑材料是冷门学科,涉入此专业的女生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女生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劳动量比较大的学科。做建筑材料实验时,田倩常与冰冷的水泥相伴,水泥试件体积很大,搬不动,她就慢慢挪,娇小的身材与巨大的实验水泥块看起来很不相称。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田倩说,她的导师孙伟院士也是一名女性,导师对科研一生坚守的态度深深影响着自己。导师那个年代的实验条件非常艰苦,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坚持研究学习,在枯燥的理论研究中自得其乐。就这样,在导师的影响下,无论是在校学习实践,还是之后参加工作,田倩都保有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
古人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对这个道理,工作后的田倩更是深信不疑。
她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水泥和混凝土建筑材料在大型公共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在许多人眼中,田倩是一个“抗裂”女战士,大部分研究都在与小小的裂缝做斗争。在大型公共工程中,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服役功能和使用寿命,一条小小的裂缝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最初的科研中,田倩接触最多的要数水利枢纽建设,坚实的大坝横贯崇山峻岭中,即使有时交通十分不便,她也坚持去实地考察研究。
在科研生涯中,田倩似乎对酸、苦、辣这三种味道并不敏感,经历再多的困难也不觉着累。她说:“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别人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的时候。”
面对质态复杂、极具活性的混凝土材料,田倩主持研究的“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养护关键技术”“基于孔隙负压测试的高性能混凝土早期结构形成及收缩机理”均取得成功,其中混凝土早期孔隙负压的测试方法不仅在国内第一次提出,而且得到了国外同行的承认和借鉴,为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她自豪地介绍:“如今,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内外20多家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同行都在运用我们的仪器设备,用于基础研究。”
在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压力钢管回填的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一开始被国外操控,且实验核心技术阶段,不允许中国人参与。一颗拳拳爱国心,让田倩铆足了劲,她历经几年时间,与科研团队研究出自主技术替代了进口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一家独大的局面。
专注于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的20多年,田倩和团队成员攻克了轨道交通地铁车站、超大型隧道、超大型地下空间、超大型桥梁主体结构混凝土开裂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究的技术和产品已在沪通大桥、上海地铁、京沪高铁、太湖隧道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2008年,田倩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她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鼓励。”如今,当你享受现代交通带来的便捷时,她也许仍在实验室里为解决一个个科研难题焚膏继晷。(作者:夏文燕 编辑:谢长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