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5-29
永不落幕的科学家精神 ——写在杨嘉墀诞辰100周年之际+ 查看更多
永不落幕的科学家精神 ——写在杨嘉墀诞辰100周年之际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2-20 10:19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也是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牵头建议者;几乎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提出重大建议,无论是导弹、人造卫星还是探月工程。
2006 年 6 月 11 日,杨嘉墀——这位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与科技事业奋斗一生的战略科学家溘然长逝。2019年7月16日,正值杨嘉墀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的学生、同事与朋友们再次追忆这位战略科学家功勋卓著的一生。“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卫星被成功地送上天去”“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这是杨嘉墀逝世时,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送上的一副挽联,它高度概括了杨嘉墀不凡的一生。其实早在回国前,杨嘉墀在美国就已小有名气。他研制的快速模拟计算机和快速自动记录吸收光谱仪等生物医学用电子仪器,被业界命名为“杨氏仪器”。才华横溢的他,被纽约洛克菲勒。
医学研究所看中,成为每周在该所工作三天的“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1956年,新中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呼唤海外留学生归国效力。同年8月,杨嘉墀携家人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此时,正赶上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出落实规划紧急要抓的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和计算机四个领域。杨嘉墀作为专家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和建立自动化技术工具研究室的工作,并担任室主任,率先开展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探索性研究工作。从“东方红一号”开始,到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卫星被成功地送上天去。在国外我也曾怀疑回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想到国内有这么广阔的科研天地,没想到我还能为国防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回顾当年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经历,杨嘉墀深情地说。“光看眼皮底下的,不是好科学家”在熟识杨嘉墀的人看来,他处事低调、不善言辞,永远是“三句话合成一句说,三步路并作两步走”,但却看得高、望得远,视事业为生命,一生甘为人梯,无怨无悔。1978 年,叶培建考取航天五〇二所的研究生,并获得出国读研的资格。“那时绝大部分人都希望去美国读书,杨先生根据当时国际大环境和美国对敏感专业的限制,建议我去欧洲学习。于是我改学法语去瑞士留学。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杨先生的建议对我非常有益。”叶培建说。1984 年,杨嘉墀以中国航天部总工程师的身份去日内瓦开会,利用休息时间乘火车到纳沙泰尔听取叶培建的学习和工作汇报,还到实验室现场观看了演示并给予鼓励。“那天,他没有时间游览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就匆匆乘火车返回了日内瓦,令我十分感动,所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因我有这样的好师长而感到羡慕。”至今想起,那种关怀都令叶培建心生温暖。
1989 年,杨嘉墀牵头给航天五〇二所制定了个发展目标,准备搞航天器的智能自主控制,并向上级有关部门递交了成立空间智能自主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报告。由于一些原因,报告一直未得到认可。有人提出将申请的名字改一下,杨嘉墀却坚持一个字都不能改。在当时,这项研究太超前了。一直到2004年重点实验室的申请获批,15年间他们一共递交了11次申请报告“。现在看来,杨先生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得很远。他曾经说过,搞研究的要看到20年之后,光看眼皮底下的,不是好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宏鑫感叹道。“期望我国航天技术不断占领科技高地”对于杨嘉墀与陈芳允、王淦昌、王大珩联名向党中央倡议国家发展高技术计划一事,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不过对于航天五〇二所的人来说,老所长杨嘉墀还有一个研究所版本的“高技术发展计划”。
1995 年,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的国际自控联(IFAC)航天器自主和智能控制会议上,杨嘉墀发表了《中国空间计划中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为中国航天控制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1997 年,他又致信航天总公司领导:“为了进一步提高未来卫星型号的控制水平和长寿命可靠性,五〇二所在卫星智能自主控制方面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取得成果……但这些新的方法真正要用到型号任务中去,还需要进行一些系统实验,才能推广应用,为此该所提出了建设‘空间智能自主控制实验室’项目。该实验室可以对外开放……并可为该所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培养提供实验基地。”去世前,杨嘉墀曾因胯骨摔伤住院。面对前来医院探望的同事,杨嘉墀特意叮嘱了几件事:一是坚定不移地继续研究智能自主控制;二是发展重点实验室,注重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三是抓紧培养年轻科研人才,让学生尽早投入工作……“期望我国航天技术将不断占领科技高地,到21世纪中叶,能够与世界空间大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并驾齐驱,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2005年2月,在《我这五十年》一文中,杨嘉墀如此憧憬。
今天,当我们在享受航天等领域的高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位功勋卓著的战略科学家,以及他身上所闪耀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高瞻远瞩、甘为人梯的永不落幕的功勋科学家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