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02
时评:重大疫情面前如何做好科学传播+ 查看更多
时评:重大疫情面前如何做好科学传播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2-07 11:27
有网友说此次肺炎疫情是一面照妖镜,实际上照妖镜这个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每当有突发事件出现后,总是会展现出社会公众(广义上的)各种形态,当然这也不能苛责公众科学素养不高,毕竟在突发事件中很多人都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尤其是加上对权威话语的自我阐释之后,他们就更有理由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实际,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这样编织出了应急状况下的百态。
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因双黄连爆红以及被抢购一空而引发的问题,那就是科学语言与公众语言的差异,以及媒体在传播时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没有学术术语,公众就能理解到位吗?
通常来说,被奉为圭皋的一个说法就是,尽量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把科学道理讲明白,这其中存在的一个预设就是公众不太能够理解科学语言说的是什么,尤其是存在一些学术界人士才能够理解的术语时,然而在此次双黄连事件中,我们会发现,即便没有学术术语,公众也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当然这要考虑特殊时期的背景。
“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样一句话就能够发动成千上万的人在深夜排起长队抢购双黄连,甚至一些网点的兽用双黄连都卖脱销了。虽然随后一些媒体发布消息,规劝公众不要盲目购买和用药,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公众停下跑向药店门口排队的脚步,也不会停止在网店上疯狂下单的动作。最终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他们对科学和权威媒体的信任的丧失和崩塌,那么再想重建这种信任大抵上要付出十倍百倍之努力。
比起不确定性,公众更喜欢确定性
当然,从公众的视角来看,他们并不明白“抑制”与“治疗”、“预防”、“防治”等词语的差异,再加上信息发布时往往会采用一些不太确定的修饰语,比如“可能”、“也许”、“或”、“不排除”、“有望”等等,这就更加会让公众感到疑惑,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此刻一定会变得爆棚,他们不会在乎这些修饰语,甚至不会关注这个“动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要看到有“双黄连”这三个字就足够他们立马决策,并果断行动了。
科学研究是对不确定性的排除,并且无限趋近于确定性,但是作为普通公众来说,他们从来都不喜欢不确定性,甚至也不会去理解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从他们的视角来说,“双黄连”就是确定性,“可”和“抑制”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不确定性完全被他们忽视了。
媒体不仅仅是出口,更应该是把关人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该反思在非常时期向公众传播信息的时候要不要有所规制,当然这种规制并不是说要限制信息的发布,或者说隐而不发,而是要思考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发布,从而让公众能够接收到我们希望传递的信息,又不至于导致公众采取盲目的行动。这在健康领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有关医学的报道都是让患者徘徊在希望与绝望之间,他们从媒体上获得了希望,但是最终得到的仍然是失望,甚至是绝望。毕竟药物的研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传播相关信息时是否应该有人文关怀的因素?
另外需要探讨的一点时,媒体在发布信息之时不应该只是一个出口,更应该担当其把关人的角色,这也是媒体被称为“第四权”的原因。虽然现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十分发达,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元和便捷,但是这并不能消解掉公众获取信息的难度,甚至会增加其难度,毕竟媒介素养也是摆在公众面前的一个障碍,如何去伪存真,从芜杂的信息海洋中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加困难。
就此来说,媒体在非常时期更应担当非常之责,把好为公众传递及时、准确、科学的消息之关口。
因为信息一旦发出,其传播速度有时候会呈指数级暴涨,其传播范围也会突破原有的界限和范围,而后追加的补偿性信息则有时候被受众刻意地屏蔽,或者说受众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想法,这最终损失的是对媒体的信任,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消耗。(作者: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