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莅: 挑战淋巴肿瘤的最美女医师

发布日期:2019-10-22 14:29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它会随着血液系统向人体全身播散,因此能潜伏到任何组织中,诊断起来非常困难,其五花八门的病理类型也常让医者无从下手。不过在上海有一位与这些最具侵袭性且擅长躲藏的淋巴瘤长期“作战”的科学家,她就是出身医学世家的赵维莅。

    “对战”最狡猾的肿瘤敌人,赵维莅选择从分子分型开始入手。“剖析是治疗的前提,只有进行细致的病理分类,找到对应的标记物,才能给予患者‘量身定做’的诊疗。”赵维莅表示,分子标记物的寻找需要在大量病例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摸索和总结。

    在将近20年的从医生涯和大量临床经验积累中,赵维莅发现,有些中国高发的淋巴肿瘤类型在西方很少发生,国外研究透彻的类型也不能照搬到中国人身上。“以更好服务中国患者为己任”,赵维莅说,“这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必须攻克的难题。”

    为此,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赵维莅组织多中心合作,开展全球范围内最大的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完成了目前国际上最完整的NK/T细胞基因图谱;并且进行大规模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转化医学研究,建立基于中国患者特征的分子分型体系。

    战胜肿瘤里的“孙猴子”不仅是一场“持久战”,也需结合“突袭战术”。在一次补充实验中,赵维莅发现那些能在体内疯狂生长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却“打了蔫”。“我们以为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细胞在体外一定疯长,可奇怪的是它根本养不活。”赵维莅说,这次“偶得”诞生了一种新疗法。“这让我们抓到了这类淋巴肿瘤的‘命门’,发展了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抗代谢靶向策略。

    科研源于临床,还要回馈临床。赵维莅曾经遇到过一位病人,在联合会诊前经常发烧,难以确定病因,后经全身影像学检查,发现病人的肚子里有一个肿块。基于对淋巴肿瘤的认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赵维莅推断病患肚子里的肿块可能是淋巴肿瘤。最后在放射科、介入科、病理科的协同攻关下,为患者诊断了淋巴瘤,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幸免于难。“成功永远不是一个人的成功,她来源于团队,来源于你身边的人。”

    为了让这位患者的“幸运”成为中国患者的“常态”,赵维莅正在积极推动基因检测的普及化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落地。她希望将中国淋巴瘤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都集合到一个“试剂盒”里,那样一来百余个基因的检测体系就能替代原来的全基因组测序,费用从万元下降到两三千元,操作便捷,便于推广。“未来两年,试剂盒的完善和应用能让更多的淋巴瘤患者获得精准诊断。”赵维莅说,哪怕偏远的城市,只要病理科、血液科完备就能做到诊断操作。

    长期的临床工作让赵维莅历练出沉稳、坚韧、内敛的个性,这也正是一名优秀女医生、女科学家的气质之美。而曾被媒体称为“最美医师”的她对美有着自己的理解:“如果说年轻时候的美来自天生,那随着年龄的增长,美更多来自内心。我觉得美最重要的是自信和自立。而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美是善良,美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问心无愧,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百忙之中,经常会有人问她如何平衡临床病患与紧张科研的关系。赵维莅总是笑着回答,“其实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简单,我就是一名血液科的医生,早上和病人在一起,中午、下午和学生在一起,晚上和学术在一起。”在赵维莅看来,也许自己会有很好的论文,有很好的科研成果,但这些都不及病人的一个微笑。“这对我来讲就是最大的快乐,”她说,“只有作为一名医生,才能真切体会到这一点。” 科协改革进行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