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婷:肿瘤免疫的“女战士”+ 查看更多
战癌天使
马瑜婷专注肿瘤免疫学研究已有8 年时间,同时拥有美国专利授权及欧洲专利授权各1 项,截至目前,已发表4 0 余篇在国际肿瘤免疫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担任《C l i n E x p I mmu n o l》等1 0 余种学术杂志和重要期刊的特邀审稿人。2 0 1 5 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今年被评选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在肿瘤免疫学研究中,她不盲目跟风当前研究热点,而是从“细胞应激调控抗肿瘤免疫”的全新角度入手,带领团队攻关科学难题,筛选具有自主产权的诊疗新靶点和相关药物,逐渐形成理论系统,填补认知空白,开辟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马瑜婷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研究能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则是最高的鼓励。”
兴趣引路
在他人看来艰涩枯燥的基础研究,在她看来特别有趣,兴趣是她的“引路人”。从小喜欢生物的她,在高考那年顺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学习,一次短暂的课后交流,让马瑜婷认识了恩师——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龚非力。
“我是龚非力教授悉心指引下与免疫学‘结缘’的,他不断鼓励我迎接新挑战,用公正心、平常心和宽容心做事为人。”马瑜婷说。
2 0 0 8 年,马瑜婷赴法国求学,师从免疫学家L a u r e n c e Z i t v o g e l教授。她突破语言障碍和思乡之苦,乐观积极、专注勤勉,用每周工作8 0 小时的拼劲出色完成了课题,经导师特别推荐提前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师从细胞生物学家G u i d o K r o e me r 教授深造。马瑜婷回忆:“他是一个传奇人物,精通八国语言,担任欧洲科学院、德国科学院院士,多个杂志的主编、编委,经常组织并参加重量级的学术会议,每天处理数百封邮件,每年发表5 0 多篇高水平论文……他让我相信,通过努力,‘不可能’将变为‘可能’。”“瑜婷是我最棒的学生,我坚信她未来会有更漂亮的发现。”K r o e me r 教授这样评价她。
博士后阶段,马瑜婷也完成一项了“不可能的任务”。在怀孕期间,她的工作安排紧凑而高效。孩子出生的前夜,她完成了一篇重要论文的投稿,而短暂的产假后,她的论文被正式接受。Z i t v o g e l 教授更是对她赞赏有加:“我非常欣赏瑜婷对科研的激情和高效的执行力!”
回祖国去
三年前,留法七年的马瑜婷决定回国,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她从零开始,沉稳应对招募团队、搭建平台、申请经费等重重挑战,“责任使我不敢懈怠,能获得国家的支持,‘尽兴’地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实属幸运。”马瑜婷坦言。
作为团队带头人的她,与组员密切配合、高效工作,“做得好,继续努力!”当有组员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时,马瑜婷不忘送上暖暖的鼓励。学生实验进度受阻时,她会挽起袖子和大家并肩作战,传授关键技巧,分享解决问题心得:“我们一起创造并享受‘和谐、自由、合作、公平’的实验室文化,但对于科研,我们要无比认真。”
她常对组员说:“肿瘤可怕,生命可贵,每天都可能会有新的患者病情加重或者去世,我们的研究要快一点,让患者有希望。”
激活思路
人类与肿瘤的抗争史已逾百年,面对无比“狡猾”的对手,陷入苦战的人类曾取得过两次阶段性“突破”——放化疗、靶向治疗。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大放异彩,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球。对此,马瑜婷认为,谈“攻克肿瘤”为时尚早,但我们看到真实希望。C A R -T 疗法用于血液肿瘤治疗取得喜人进展,但对大多数实体肿瘤仍“束手无策”;以P D -1 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疗法取得了概念性突破,但患者响应率有待大幅提升,缺乏精准廉价的伴随诊断指标。此外,如何应对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是我们面临的全新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存在着三大瓶颈:一是肿瘤的免疫原性低下,难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二是不同肿瘤类型、患者个体、癌细胞克隆间存在着高度的异质性,发现共同靶点并实现“异病同治”困难;三是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因此,马瑜婷选择以“应激”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克服肿瘤异质性,打破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新靶点和策略,并发现有助于精准医疗的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指标。
她系统性地研究“细胞应激”对肿瘤免疫原性的调控机制,探寻具有较好普适性的免疫治疗新靶点。所谓“细胞应激”,就是放化疗等对肿瘤实施“突袭”后,使平时伪装得“岁月静好”的癌细胞释放出“危险信号”而“暴露身份”,进而开启免疫细胞的系统性追捕。
尽管马瑜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她对工作进展充满信心。“临床诊断出的肿瘤常常处于中晚期或转移阶段,单纯免疫治疗可能会势单力薄。合理运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协同发力,在减轻肿瘤负荷的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应激,有望大大增加免疫治疗的‘胜算’。免疫联合疗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另一方面,她关注“精神情绪应激”对免疫系统的重要影响,正在尝试解析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并深入探索精神压力调控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研究工作如果受挫怎么办?马瑜婷的回答充满智慧与决心,“实验总会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