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 ”试点在江苏⑤]泰州市高港区: 主动作为,做科技工作者“娘家人”

发布日期:2018-09-29 16:49
作为连续两年被省科协表彰为“县级科协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优秀组织单位的泰州市高港区科协,早已认识到“4 1”试点工作正是解决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亲不紧问题、改革制约科协事业发展体制机制的一个突破口。今年以来,高港区科协以大泗镇为试点,推进“四长”全覆盖,全力打造平台型、梳纽型、开放型科协组织,让科技工作者找到了“家”。


试点先行

大泗镇“四长”俱全

       建设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是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牛鼻子”。高港区科协主席蒋为介绍,在收到《省科协关于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四 一”试点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后,高港区科协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自己的落实方案。
试点工作的起步通常都不容易,高港区科协却有条不紊。“我们并没有一下子全面铺开,而以大泗镇科协换届为契机,开展了试点工作。”蒋为告诉记者,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完成,大泗镇也将“四长”全都纳入其中。
      “并不是说每个基层组织都要将‘四长’全部纳入领导班子,而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蒋为表示,在去乡镇园区沟通交流时,他就一再表示,首先一定要热心科协事业,不是挂着称谓,一定要能引领这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做出点事情,还有就是一定是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这样可以更好将科技工作者凝聚起来,事实上,“四长”正是科协组织中的骨干力量。
      经过自下而上的推荐,在大泗镇的科协代表大会上,大泗镇卫生院院长陈俊、大泗镇学校校长翁志林、大泗镇农服中心主任陈义宁、
大泗镇宇马铝业科协主席刘亚峰成为兼职副主席。大会还组织了其它园区镇街到现场观摩学习。
      在大泗镇科协“四长”组织建设试点基础上,高港区科协在全区所有园区、镇(街道)科协、村(社区)科协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同步推进学校、医院、企业科协、农技协组织的改革创新,明确由‘四长’担任各自单位科协主席。”蒋为表示,整体工作将在12月底前全部完成。

专业服务组

开展针对性服务

       高港区不少人对史爱梅很熟悉,她不仅仅是泰州市三院科协的副主席、秘书长,还是高港区健康管理协会发起人,同时,也是一名高港区科协常委工作室的入驻科协常委。
      协会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为市民推送科普知识,开设微课堂,邀请专家在线授课,线下开展各类义诊、讲座,深受高港区人民欢迎。史爱梅告诉记者,她的工作,只呈现了高港区科协常委工作室的“冰山一角”。
      因为本身在医院工作,她所在的常委工作室联系服务的群体也都是卫生系统的科技工作者,“要做科技工作者的‘娘家人’,倾听他们的真心话,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提升学术能力和水平,同时开展好群众性科技活动。”
     蒋为介绍,这样的委员工作室在高港区有8个,有泰州市和高港区两级科协委员和科协代表124人分别入驻各工作室。同时,将166名重点科技人员以行业设立教育、卫生、农技推广、科技创新等7个专业工作组,分别由“四长”及相关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服务活动。“为确保工作室、专业工作组的有序运转,更是专门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制订了考核奖惩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