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5-29
陈洪渊院士:穷究物性,敢为人先+ 查看更多
陈洪渊院士:穷究物性,敢为人先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8-11-05 15:41
迄今培养了1 3 0 余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包括3 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 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2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这位打破了多项研究领域“不可能”、在专业领域极具威望的院士,在教学领域不断创造着育人佳话。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洪渊。

科研每天都要有进步
走进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洪渊院士从廊道尽头快步走来,他笑脸相迎,热情与我们一一握手致好,谦逊的陈老,让人很难将他与平常人眼中“高高在上”的院士联系起来。 他一边领着我们参观实验室,一边介绍着沿路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按照常理,第一站应该是去参观科研成果,但是,没想到,第一站却来到一间精心布置的陈列室。
放眼望去,红色的荣誉证书和各种聘书、金灿灿的奖杯,还有挂满墙面的团队合影……耀眼的光芒,让记者对即将探访的团队多了一份期待。“这里陈列的都是陈院士带领团队近年来所取得的荣誉。”随行的科研人员向记者介绍。这些证书还只是很小一部分,展示的仅是2 0 1 3 年以来的获奖和聘任情况。据了解,他带领的团队是我国生命分析化学领域最早的几个团队之一,细数其与分析化学相伴5 0 多年来的荣誉,就更无法穷尽了。虽已8 0 岁高龄,但陈院士的日常仍是在科研中度过,每天都在产生新的成果。“每天都要有进步。”他笑言。“最近,我们承担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即将迎来结题。简单来说,该研究能揭示单个细胞里发生的反应、单个细胞间有什么差异等问题。”陈洪渊院士说。
纳米尺度分析单个细胞
陈院士口中所说的重大仪器项目,其实就是2 0 1 3 年开始主持的一项总经费达6 4 0 0 万元的重大仪器专项——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建立能精准测定单细胞中分子动态变化的工具,从而为研究癌症等疾病的致病机理提供数据,也有助于精准化个体化治疗。
陈院士坦言,在承担这个重大专项的时候,自己也有压力,因为该专项的经费数额在当年同批专项中可观,所以团队的关注度自然就很高。是压力,也是动力,经过5 年研究,如今终于有了成果,他的这颗心才算踏实!
“本项目实现了对单个活细胞中高时空分辨的生物分子动态变化的精准测量。”他向记者解释,这其实就是说,可以在更小的5 0 纳米尺度、更快的纳秒时间尺度上进行分子测量。通过时空分辨率的提升,可以对细胞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提供更多的数据。
“在纳米尺度上对细胞内蛋白化学活性进行电化学测量,是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实现,相关工作发表在国际一流刊物《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他自豪地说。
基础研究不要急于应用
在科研生涯中,陈洪渊院士最关注的还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采访中,他多次向记者强调,该专项是一项基础研究,不要着急追问它在临床中的应用。
他认为,从事基础研究就是要坚持做基础的事,不要基础的没做完,就想着如何转向应用,如何进入市场,甚至是赚钱。他坚定地对记者说,我国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军,最需要的就是要做好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就像是基石,只有基石夯实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成科研的大厦。”说起做学问,陈洪渊院士总结了八个字:穷究物性,敢为人先——必须无止境地探究物质的本性及其相互作用,要琢磨透彻。这八个字一直贯穿于其研究中。“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要求大家要能溯源物质性质,从源头上设计实验方案,在这样的原则下,项目组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开展了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在一系列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也极大地推动了仪器平台的开发。”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多项成果。
记者夏文燕通讯员齐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