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0 后”院士刘大响的航空情怀

发布日期:2019-02-13 14:48
全省上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关键时期需要国之重器助力。近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接受本报采访,他十分关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及人才培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航空情怀。

矢志不渝:献身“航发”5 6 年

      “江苏以及南京我非常熟悉,来过很多次。 江苏的G D P 和区域创新能力都走在全国前列,江苏也非常重视创新工作,首先要向江苏表示祝贺。”甫一落座,刘院士就主动与我们打起了招呼。
为支援三线建设,1 9 7 0年刘院士被调到位于四川江油的6 2 4 所工作。 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一干就是3 0 年,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从1 9 6 2 年算起来,我已经献身航发事业5 6个年头了,基本上见证了中国航空动力发展的全过程。”刘大响院士语速平缓,思维敏捷。
时至今日,刘大响院士仍然关心和关注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事业。
      2 0 1 7 年,在刘大响院士8 0 高龄的时候,还曾在专业期刊《材料工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代新材料,一代新型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材料的需求》。文章在对世界航空动力技术加速发展态势进行简要综述的基础上,对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并按照一代新材料、一代新型发动机的思路,提出先进航空发动机主要部件和系统对材料技术的发展需求,并从质量稳定性和工艺成熟度、工程化研究和验证、材料体系和数据、复合材料、适航取证等方面,对提高我国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提出了建议。
当记者提及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声音,关注国际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他说:“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上不去,一个国家的G D P 再高,我认为都是有欠缺的。而发动机是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是最难搞的一个项目。”
      尽管已是“8 0 后”了,刘院士仍担任我国大飞机和发动机两个国家级重大专项的专家委员,担任中航发和中航工业两大集团公司的高级顾问,还在南航、西工大等高校任兼职教授,帮助培养航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坚定信念:对我国航空工业充满信心

      “飞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心脏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被别人捏住命门。”刘大响院士介绍,目前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呈加速发展态势,我们在飞机制造领域最大的问题还是动力问题,没有好的动力,就不可能有好的飞机。
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诞生以来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其研制工作被称作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正因为如此,航空发动机素有“工业王冠上的明珠”“工业之花”之美誉,被认为是人类工业革命3 0 0 年来最重要的技术成果。动力在飞机发明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动机不仅只是飞机的一个重要部件,更是推动整个航空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刘大响表示,航空发动机研究要搞好材料、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未来航空发动机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先进的材料、工艺、制造和试验技术。现在人们常说“一代新材料,一代发动机”。现代民用涡扇发动机涡轮前燃气温度已达1 9 0 0 K以上,军用的更是高达2 0 0 0 ~2 1 0 0 K ,“没有好的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搞发动机等于是无米之炊”。一台现代发动机拥有上万个零部件,须用轻质、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制造,加工精度已达微米级,需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交变负荷的极端恶劣条件下长期可靠地工作,同时还要满足推力大、油耗低、重量轻、寿命长、噪声小、排污少、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研制和维护成本低等非常多互相矛盾而又十分苛刻的要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我们在民用发动机的研制上面还要提速。”他说。
分享到: